云南25個少數(shù)民族簡介一
云南少數(shù)民族簡介 在云南這片紅土高原上,生息繁衍著各族人民4000萬人,其中少數(shù)民族1200萬人,是我國少數(shù)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。云南除漢族外,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有25個民族,其中15個民族為云南省獨有民族,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創(chuàng)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。
一、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阿昌族有33519人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、梁河、潞西及保山地區(qū)的龍陵等縣。阿昌族為氐羌后裔,唐稱“尋傳”。 阿昌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,分隴川、梁河、潞西3種方言,多通漢語和傣語。阿昌族男子喜穿藍或白、黑素色上衣,黑色褲子。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對襟上衣,用藍、黑布包頭,上衣釘四組銀扣,胸腰垂多股銀鏈,鏈系小銀盒,盛檳榔等物,手鐲、耳環(huán)均銀制;未婚女子則穿長褲,以長辮盤于頭頂,喜佩戴各種銀飾。住房以土木結(jié)構(gòu)的四合院居多,樓上住人,樓下為畜圈。 歷史上,婚姻一般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,一般同姓不婚,有“串姑娘”的情愛方式。此外,“對歌”是較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。婦女有嚼煙、嚼蘆子的習慣,男女均有嚼檳榔的習慣,俗以齒黑為美。阿昌族普遍信仰鬼靈,崇拜祖先。阿昌族人死行土葬。歌舞方面,阿昌族有耍燈、跳象腳鼓舞、猴舞、蹬窩樂、耍白象等多種形式。阿昌族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,盛產(chǎn)水稻,梁河水稻品種有“水稻之王”的美稱。阿昌族工匠生產(chǎn)的“戶撒刀”行銷省內(nèi)、青藏等地以及緬甸等國。主要宗教節(jié)日有“進洼”、“出洼”、“白柴”、“水節(jié)”。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四的“窩樂節(jié)”是傳統(tǒng)民族節(jié)日。另外還有“關(guān)門節(jié)”、“開門節(jié)”等民族節(jié)日。
二、白族白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白族有1505644人,主要聚居區(qū)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。白族自稱“白子”、“白尼”、“白伙”,意為白人。他稱很復雜,有“民家”、“那馬”、“勒墨”、“勒布”等60多種。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,語支未定,一說為彝語支,一說應(yīng)單獨為白語支。白族 住房壩區(qū)多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結(jié)構(gòu)的瓦房,主要有“一坊一廊”、“兩坊一耳”、“三坊一照壁”、“四合五天井”等?;橐鲎杂桑瑢嵭幸环蛞黄薜男〖彝ブ?。喪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,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響行火葬,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。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,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。白族男子一般穿白對襟衣,白色或藍色長褲,外罩黑領(lǐng)褂,纏白色、黑色或藍色包頭,腳穿黑布剪口鞋。婦女身著白上衣,紅坎肩,或淺藍色上衣,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(lǐng)褂,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,上衣右衽結(jié)紐處掛“三須”或“九須”銀飾,腰系繡花飄帶短圍裙,足穿繡花“白節(jié)鞋”或“鳳頭鞋”,手上多戴紐絲銀鐲或玉鐲、戒指,耳掛金銀制或玉制耳環(huán)。未婚婦女編獨辮,連同白纓穗的花頭巾或彩色毛巾,用紅頭繩盤于頭頂。白族待客熱情周到,請客通常招待“八大碗”。敬“三道茶”是白族的一種重要禮儀,常用于接待尊貴的賓客。傳統(tǒng)大小節(jié)日有“三月街”、“繞山林”、“火把節(jié)”、“石寶山歌會”等70余個。
三、布朗族布朗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根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布朗族有90388人,主要聚居地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、打洛等山區(qū)。布朗族先民在先秦時為百濮的一支,漢晉時稱“濮”,唐時稱“撲子蠻”,先后受南詔、大理國統(tǒng)治。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,分為布、阿爾低兩種方言。布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,通用傣文和漢文。住房為干欄式房頂雙斜竹樓,以草排覆蓋。男子著黑對襟長袖衫,寬短褲,白包頭,黑巾,有紋身習俗。婦女著兩衽黑色窄袖緊身衣,雙襟于胸前交合,左腋下雙帶打結(jié),下著黑筒裙,白布纏腿,頭包青布,喜帶銀飾,配以諸色彩線。男女都有抽煙和嚼煙的習慣。西雙版納的布朗族談戀愛有一種獨特方式,叫“贈白花”。布朗山茶葉是制作馳名中外的“普洱茶”的主要原料。布朗人有的信鬼神,崇拜祖先,有的崇信小乘佛教。喪葬方面,公共墓地按年齡排墓坑,80歲以上者行火葬。由于長期與傣族雜居,布朗族喜好傣族的“贊哈”,歌舞時多以象腳鼓、小三弦等樂器伴奏。布朗族的“刀舞”,動作舒展大方,剛?cè)嵯酀枳顺C健?!叭θξ琛笔乔嗄昴信楦薪涣髯罴逊绞健C糠昙压?jié)盛行“跳歌”,往往通宵達旦。布朗族民間曲調(diào)分為四種:索調(diào),一人自彈自唱,多用來歌唱愛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;宰調(diào),在勞動中獨唱或合唱;甩調(diào),節(jié)慶日用的曲調(diào);甚調(diào),跳舞時伴唱的曲調(diào)。
四、布依族布依族人口有220萬余人,主要聚居在貴州,云南、四川有少量分布。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布依族有54695人,主要居住在曲靖地區(qū)、文山州、紅河州。布依族的來源,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。布依族來源于百越族系中駱越人的一支。布依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,1956年創(chuàng)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布依文。布依族古代的住房多為“干欄式”竹木建筑?,F(xiàn)在由于竹木材料的減少和受漢族影響之故,多改為石木料平房或“吊腳樓”。 男裝穿對襟衣,大褲腳長褲,青帕、白帕或花格帕包頭。女裝穿右衽短衣,細長袖內(nèi)衣,長褲,腰系繡花圍裙或穿細裙長裙。在擇偶習俗上,有 “朗紹”、“朗冒”(意為“趕表”、“玩表”)。婚姻為一夫一妻、寡婦可再婚、同宗姓不婚等制式,一般要經(jīng)過擇偶、訂婚、擇吉日、成婚四個步驟,還有“不落夫家”的習慣。布依族的喪葬,古代盛行二次葬,即停尸于墓,上以傘蓋,二三年尸體腐爛后,再行火葬,骨灰裝缸埋窖。歷史上布依族信仰多神教,崇拜祖先,信土地神,近代天主教傳入后,不少改信了天主教。節(jié)日以農(nóng)歷計算,有“春節(jié)”(“過年”)、“端午節(jié)”、“三月三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六月六”、“七月半”等節(jié)。
五、藏族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藏族有128432人。云南藏族聚居區(qū)迪慶州,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,橫斷山脈的南段北端,地勢北高南低,境內(nèi)地理為三山夾兩江。主要由唐代時期南下的吐蕃軍隊與當?shù)氐耐林用袢诤隙?。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,有衛(wèi)藏、安多、康三大方言。云南藏語屬康方言,有自己的文字。云南的藏族生產(chǎn)以農(nóng)業(yè)和畜牧業(yè)為主,過著半農(nóng)半牧的生活,青稞面、酸奶渣和酥油都是他們?nèi)粘I钪斜夭豢缮俚氖称?。藏族的住宅主要是二層或三層的土墻碉樓式建筑,家中均設(shè)立經(jīng)堂。女子衣著對襟長袍,加坎肩,下圍七彩“邦典”,以彩色毛線系辮盤于頭頂;男子上衣下褲,外套圓領(lǐng)長楚巴,足著靴子。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。家庭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的個體小家庭,也存在一妻多夫、一夫多妻的現(xiàn)象。家庭里男女平等,一般是老大繼承家業(yè)。藏族喪葬受喇嘛教影響,有水葬、土葬、火葬和天葬等。明末清初,建起了康區(qū)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贊林寺,成為云南藏族“政教合一”制度的統(tǒng)治中心。德欽“弦子”、中勾“鍋莊”、維西塔城“熱巴”各具特色。云南藏族有自己的節(jié)日,如正月十五“祈愿大法會”、五月端午“賽馬大會”、七月“旺果節(jié)”、冬月二十九“跳神會”等等。
六、傣族傣族是云南獨有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傣族有1142139人,主要聚居區(qū)在西雙版納、德宏、耿馬、孟連等地。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,漢代稱“滇越”、“撣”。魏晉以后,有“金齒”、“白衣”、“擺夷”等多種他稱,但自稱是“傣”,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。傣族有水傣、旱傣和花腰傣之分。傣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,主要有西雙版納的傣語和德宏的傣納語兩個方言區(qū)。傣文是一種拼音文字,有傣泐文(西傣文)、傣納文(德傣文)、傣繃文、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種。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,西雙版納地區(qū)傣族一直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(lǐng)主制經(jīng)濟形態(tài)。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(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),同時還信仰原始宗教。男孩到七八歲要過佛寺生活,識字念經(jīng),然后還俗回家,成為受尊重的人。傣族無論男女,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(筒帕)??姘{(diào)鮮艷,圖案形象逼真,每種圖案都有其意義,如:紅、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;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;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,生活美好,表現(xiàn)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“毫瓦薩”和“奧瓦薩”是兩個重要的宗教節(jié)日,俗譯為“開門節(jié)”和“關(guān)門節(jié)”,分別在傣歷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舉行。還有最隆重的“潑水節(jié)”,它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(zāi)彌難,互相祝福。
七、德昂族德昂族是云南獨有的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德昂族有17804人,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,分布于德宏、保山、思茅、臨滄地區(qū)。德昂族源于古代的“濮人”,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的廣大地區(qū),屬于云南的土著民族。在長期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德昂族內(nèi)部形成了不同的支系,有“紅德昂”、“花德昂”和“黑德昂”3種。德昂語分布雷、若馬、納盎三種方言,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。部分人會講漢語、傣語和景頗語,通用傣文和漢文。德昂族古歌《達古達楞格來標》敘述了德昂族起源。德昂族盛行“毫味尼別”(“串姑娘”)制度,喜好的樂器一般是象腳鼓、铓、鈸、磬、葫蘆笙、蕭、小三弦、口弦等,多在唱歌和“串姑娘”時使用。德昂族有在重大節(jié)日中跳舞的風俗,較有代表性的是象腳鼓舞,由敲著象腳鼓、打著铓、鈸的男子帶頭,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繞圈而跳,也有男女分成兩圈,男子在外、女子在內(nèi),由一個戴著直徑3市尺草帽的男子,帶頭擊象腳鼓,其他男子則提起大褲腳,露出腿上的花紋,兜圈而舞。德昂族有紋身習俗,一般在手背、大腿和胸部刺以虎、鹿、鳥、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(jīng)咒。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節(jié)日,其中“進洼”、“出洼”、“做擺”和“燒白柴”較為隆重。
八、獨龍族獨龍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獨龍族有5884人,主要分布在獨龍江鄉(xiāng)和貢山縣境內(nèi)怒江西岸的小查臘村。獨龍族源于貢山北部的怒江地區(qū)和西藏察瓦龍地區(qū),其遷徙路線也大致從上述地區(qū)到獨龍江。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,語言發(fā)展緩慢,保留早期面貌較多。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,生產(chǎn)生活都靠刻木結(jié)繩記事。解放后,創(chuàng)制了適合群眾使用的新獨龍文字。獨龍族的婦女精于織麻,能在簡易的織機上織出有彩虹般色彩條紋獨龍麻布毯;男子擅長竹蔑編制,制作生產(chǎn)、漁獵、生活用具。在獨龍族的文化特征中,文面曾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(xiàn)象,存在至上世紀60年代末,只限于女性。獨龍人認為人死后其亡魂會變成一種色彩艷麗的蝴蝶,故文面時把整個臉龐文刺成似張開翅膀的蝴蝶。獨龍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另一個層面是其信仰上的萬物有靈觀念,認為世間一切事與物都有靈魂。此外獨龍江下游的獨龍族還信仰基督教。獨龍族一年只有一個節(jié)日,獨龍語稱“卡雀瓦”,意為年節(jié)。節(jié)日的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各個家族自己擇定,一般都在農(nóng)歷的冬臘月,歡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。一年一度的“剽牛祭天”活動,既是對天的頂禮膜拜,又是獨龍族群眾辛勞一年后的族聚活動,具有濃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。獨龍人過去用這種“剽牛祭天”的形式,祈禱上天保佑。如今,“剽牛”作為一種民族節(jié)日的傳統(tǒng)儀式保留下來。
九、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哈尼族有1424990人,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紅河、思茅、玉溪和西雙版納等地州市。哈尼族淵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,在千百年的歷史歲月里,經(jīng)過漫長的遷徙歷程,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嶺之中。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,內(nèi)部分為哈雅、碧卡和豪白三種方言,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個土語。哈尼族在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,新中國成立后創(chuàng)制了拼音文字。哈尼族創(chuàng)建村落時,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、充足的水源、平緩肥沃的山梁等墾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條件。從根本上講,遷徙歷史和梯田稻作是哈尼族文化賴以萌芽、生長和構(gòu)建的兩大基礎(chǔ)。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(tài)、色彩斑斕,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,適應(yīng)于梯田農(nóng)耕勞動。哈尼族以黑色為美、為莊重、為圣潔,將黑色視為吉祥色、生命色和保護色,所以,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(diào)。哈尼族有一整套系統(tǒng)的生態(tài)倫理思想,對解決目前全人類面臨的生態(tài)危機具有積極的啟發(fā)意義。哈尼族的節(jié)日大致包括三種類型,代表性的節(jié)日有“扎勒特”(“十月年”)、“昂瑪突”(“祭寨神”)、“苦扎扎”(“六月節(jié)”)等等。節(jié)日慶典活動既是一年四季不同歷月更替的轉(zhuǎn)折點,又是不同季節(jié)梯田稻作耕作程序交替過渡的標志。
十、回族回族是“回回民族”的簡稱,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回族有643238人。云南是繼寧夏、甘肅、河南、青海、新疆等省區(qū)之后,回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。全省各縣(市、區(qū))幾乎都有回族居住。漢語為回族群眾的日常用語,在回族用語中,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,如“穆斯林”、“朵思梯”、“色倆目”等等,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詞匯,如“歸真”(“逝世”)、“知感”(“感恩”)等。宗教活動中則使用阿拉伯語、文。阿拉伯、波斯等地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商人進入云南最早始于唐代。大批回回人遷入云南是在元代。回族信仰伊斯蘭教。回族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,遵奉《古蘭經(jīng)》、圣訓,履行五大功課外,還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:不吃動物的血液和自死動物以及兇猛禽獸的肉,尤其禁食豬肉?;刈宓哪行云毡榇靼咨臒o檐小圓帽,俗稱“小白帽”,它是回族男性的裝飾和標志;回族婦女一般都戴披肩蓋頭。在回族的三大節(jié)日“開齋節(jié)”、“古爾邦節(jié)”、“圣紀節(jié)”里,人人穿上潔凈的衣服,家家炸好香甜的“油香”、“馓子”,男人們洗凈全身,到清真寺集體禮拜。大家互道:“色倆目”,祝生活幸福、闔家安康、節(jié)日愉快。
十一、基諾族基諾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是上世紀70年代末才被確認的古老民族。據(jù)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基諾族有20685人,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諾山和景洪、勐海等地。“基諾”屬本民族自稱謂,“基”為舅舅之意,“諾”為后邊、后面、后代,“基諾”意為舅舅的后代,表示尊敬舅舅的意思。在漢文獻中記載為“攸樂”或“攸樂人”。基諾人有自己的民族語言,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,但無本民族的文字。基諾山的基諾族由烏熱、阿哈和阿西三個胞族組成。歷史上基諾族從事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基本上都是“刀耕火種”,將村社占有的耕地劃為13片,每年耕種一片,13年為一個輪歇。主要種植旱谷,其次也種植棉花、花生、芝麻、瓜果等經(jīng)濟作物。基諾山是“普洱茶”的故鄉(xiāng)。各村寨歷史上實行“左米尤卡”(即長老管理村寨)制度,村寨長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長者擔任(傳說最初擔任村寨長老的是女性年長者)。村寨長老的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別是“七老制”、“五老制”、“三老制”和“一老制”。基諾族一般居住在平緩的小山之巔,以“干欄式”的竹樓為其住所。有的以一個父系家庭全部成員住在一起,也有同一父系氏族數(shù)代人居住在一起?;Z人有悠久的種茶史,善射獵、圍獵。他們喜愛兩耳穿孔,孔內(nèi)塞有木塞或小管,并以耳孔大為美。